n128243

标签: 何应钦

1946年6月,白崇禧踌躇满志的就任国防部长,却发现毫无实权,他连外出的接待费用

1946年6月,白崇禧踌躇满志的就任国防部长,却发现毫无实权,他连外出的接待费用

1946年6月,白崇禧踌躇满志的就任国防部长,却发现毫无实权,他连外出的接待费用报销,都要遭到参谋总长陈诚的刁难。单看“国防部”的人事布局,就处处藏着蒋介石的“小心机”。“国防部”设三位次长协助部长工作,分别是林蔚、秦德纯和刘士毅。这三人中,排名首位的林蔚是老蒋的浙江老乡、心腹嫡系,明面上是协助白崇禧处理政务,暗地里却扮演着“监视者”的角色。白崇禧但凡有重要决策,林蔚转身就把消息原封不动地汇报给老蒋。白崇禧心里跟明镜似的,知道林蔚是颗“钉子”,可自己毕竟是“外来户”,又顶着“部长”的虚名,没法公开发作。“国防部”下属的各个业务厅,办公室、人事厅、文职厅等,听名字似乎有很大权力,其实不然,这些厅没有一个能触及军队指挥、物资调配等重要业务。而且,这些厅长大部分都是黄埔系,就连“国防部”的办公室主任,都是由黄埔一期的刘咏尧(刘若英的爷爷)出任的。与“国防部”本部形成鲜明对比的,是参谋总长陈诚的“春风得意”,其所掌控的“参谋本部”,才是当时国民党军真正的“指挥中枢”。“参谋本部”,下辖陆军、空军、海军、联勤这四个司令部,其中“陆军总司令”顾祝同、“空军总司令”周至柔是老蒋的亲信,“海军总司令”由陈诚兼任(日常事务由桂永清主持“,“联勤总司令”郭忏是陈诚“土木系”的骨干。此外,“参谋本部”下属的厅、局也大都是实权部门。比如,在戴笠死后,军统局进行大改组,成为“国防部保密局”,不少人以为白崇禧这个“国防部长”能管上保密局,其实不然,保密局其实是隶属于“参谋本部”的下设机构。连特务机构都划归了“参谋本部”,可见当时的陈诚,权力有多么大了。这么一对比,白崇禧这个国防部长就成了彻头彻尾的“光杆部长”。白崇禧这个“国防部长”,想要调动一支部队,没有陈诚的签字同意,连一张调令都发不出去;想要申请一批武器装备,也是要经过层层审批,最后还得看陈诚的脸色。即便是“国防部”本部日常工作中的费用报销,都要受陈诚的气。陈诚像是故意跟“国防部”本部过不去似的,对报销单审核的非常严格。哪怕是白崇禧因公外出接待宾客的费用,明明单据齐全、符合规定,陈诚那边也能找出各种理由拖着不批。有一次,陈诚甚至还阴阳怪气地说:“对白部长的开支可不能马虎,要是出了差错,传出去影响不好。”如果说陈诚一视同仁,白崇禧倒也无话可说,可事实上,陈诚对“参谋本部”的下属却大方得很,只要下属报上来的费用,基本都是一路绿灯,甚至还会主动问一句“钱够不够用,不够再补”,完全是两套标准,双重对待。日子一长,白崇禧和陈诚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。两人在公开场合还得装出“同僚和睦”的样子,见面时握手微笑,客气地寒暄几句,可一转过身,就忍不住互相瞪眼睛,眼神里满是敌意。白崇禧不甘心就这么被架空,也曾试着向老蒋提过几次军事建议,可老蒋要么只是敷衍地说一句“知道了,我会考虑”,要么就当场转头问陈诚的意见。只要陈诚皱着眉头说“这个建议不妥”,老蒋就会立刻搁置白崇禧的提议,再也不提。次数多了,白崇禧也渐渐心灰意冷,他终于明白,老蒋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给自己实权,自己这个“国防部长”,不过是个摆在台面上的“摆设”而已。1947年初,陈诚亲自前往徐州指挥所,插手指挥山东战场的作战,结果李仙洲集团近六万人在几天内覆灭,此战桂系的主力部队整编四十六师(原四十六军)也遭歼灭,白崇禧的外甥、整四十六师副师长海竞强也当来俘虏。即便不断吃败仗,老蒋对陈诚的信任却从未削减,在同年八月又让他去兼任东北行辕主任。陈诚到了东北后,表现还不如熊式辉、杜聿明在的时候,到了1948年,老蒋不得不免去陈诚“参谋总长”、“海军总司令”等本兼职务,让他他暂时“回家休息”,避避风头。陈诚被撤职后,白崇禧以为自己终于有机会掌控“国防部”实权了,可老蒋却一只手令,将白崇禧调去华中“剿总”担任总司令,“国防部长”、“参谋总长”分别由何应钦、顾祝同接任。白崇禧本想拒绝去华中上任,但在黄绍竑等人劝说下,认为与其在南京当一个有名无实的“傀儡部长”,不如去华中地区抓实权,为桂系谋发展。想通之后,白崇禧收拾好行李,带着亲信下属,奔赴华中上任。到了华中地区,白崇禧积极扩充兵力,加强桂系的实力。淮海战役后期,白崇禧见老蒋折损了大部分黄埔嫡系部队,趁机联络反蒋势力,逼迫老蒋下野。这样的结果,属实是老蒋没有算到的,最终导致了他的下野,可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。
日军受降代表今井武夫,在何应钦带来的《中字第一号备忘录》上签字,完成芷江受降典礼

日军受降代表今井武夫,在何应钦带来的《中字第一号备忘录》上签字,完成芷江受降典礼

日军受降代表今井武夫,在何应钦带来的《中字第一号备忘录》上签字,完成芷江受降典礼。日军受降代表今井武夫,在何应钦带来的《中字第一号备忘录》上签字,完成芷江受降典礼 来源:历史小破站 发表时间:2025/09/03 08:09:48
1975年,蒋经国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,派人传话让他到台湾来,答应补发了他被俘

1975年,蒋经国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,派人传话让他到台湾来,答应补发了他被俘

1975年,蒋经国得知黄维被特赦的消息后,派人传话让他到台湾来,答应补发了他被俘27年以来的“薪水”。黄维被俘前的身份是中将兵团司令官,这可是一笔巨款。不料,以顽固著称的黄维,却断然拒绝。很多人可能不明白,这个曾经对蒋介石死心塌地的将领怎么会做出这种选择。要知道黄维在战犯管理所里呆了整整二十七年,是最后一批被释放的,就因为他一直不肯认罪妥协。甚至他老婆蔡若曙从台湾跑到大陆等他,多次劝他好好改造争取早点出来,他都拍桌子吼她,让她别再当“说客”。黄维的倔强可不是一天两天了。早在国民党军队里当54军军长的时候,他就因为发现军粮掺沙发霉的事情,直接告到了军政部。当时何应钦想找他麻烦,反而被黄维拿枪指着说“查出问题军法处置,要搞小动作别想活着出军营”,气得何应钦只能去找蒋介石告状。老蒋倒是清楚黄维的脾气,知道他性子直但很忠心,就把他调去办军校,结果他还真培养出不少国民党骨干。1948年淮海战役,黄维带着十二兵团想去救黄百韬,结果被解放军包了饺子。突围时候坦克坏了,他滚进土沟里装死,最后还是被解放军战士用枪顶着脑门才爬起来。被俘以后他还不老实,登记时谎称自己是文书,结果被同僚当场指认出来。管理人员让他写劝降信,他脖子一梗说“要杀要剐随便,让我劝降杜聿明?做梦”。到了功德林战犯管理所,黄维还是那副硬骨头。别人都刮胡子表示悔过,他偏留着山羊胡说什么“这是在国军蓄的,不能给共党剃”。他老婆蔡若曙带着四个孩子从台湾绕道香港回北京等他,隔着铁窗劝他好好改造,他居然对老婆发脾气。其实1959年第一批特赦名单本来有他,就因为他这个态度被刷了下来。蔡若曙这二十七年过得可真不容易。她当过洗衣工、糊过火柴盒,一个人把四个孩子拉扯大。每次听说要特赦就满怀希望去探监,次次失望而归,后来都落下心病了,整夜睡不着觉。有回听说名单里又没丈夫,她吞了半瓶安眠药,幸亏孩子发现得早。这些事管教干部跟黄维提过,可他总以为是劝降的手段,根本不信。1968年黄维被转到抚顺管理所,居然迷上了永动机,成天画图纸算公式。所里上报到周总理那儿,总理特批给他研究资料,还拨了经费。有回黄维结核病复发,高烧四十度,管理员连夜背他去医院。那时候特效药紧缺,国家专门派人到香港买回进口链霉素。护士喂药时不小心说漏了嘴,说这是周总理特批的外汇买的药。躺在病床上,黄维想起当年在54军,胃出血疼得打滚,军医开的盘尼西林被长官截去讨好姨太太。他看着点滴瓶突然问管教:“你们吃得还没战犯好吧?”对方只是笑笑说:“国家困难嘛。”后来组织战犯去参观长春汽车厂,看着流水线上驶下的解放牌卡车,这个曾坚信“国军美械无敌”的老顽固偷偷抹了眼泪。是啊,他不得不承认新中国确实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。1975年特赦令下来时,黄维正戴着老花镜算永动机公式。听到自己名字他愣了半天,突然起身对着毛泽东像鞠躬。出狱那天,他攥着妻子枯柴似的手说:“回家给你补个搪瓷盆,当年摔坏的那个。”台湾方面很快找上门来。老部下从香港捎信,说蒋经国答应补发二十七年中将薪水,只要他肯去台湾。这可不是小数目,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。但黄维竟然把信撕得粉碎,让人传话回去:“告诉那边,我黄维生是大陆人,死是大陆鬼!”为什么黄维会做出这样的选择?可能他在那些年里真正看到了共产党的诚意和新中国的变化。他后来当上全国政协常委,成天往统战部跑,张罗着要给台湾老同事写信。他心里装着两岸统一的大事。1989年两岸开放探亲,黄维名列首批赴台名单,他高兴地写好了要探访的名单,还准备给老领导、老战友扫墓。可惜临行前夜心脏病突发,最终没能成行。弥留时他还念叨:“替我去台北看看老宅。”如今在八宝山公墓,这个曾经的“顽固战犯”和开国元帅们躺在同一片松柏林里。守墓人说有个台湾口音的老太太每年清明都来,总带两束花。一束放丈夫碑前,一束搁在不远处的无名碑旁。后来才知道,那是她给自己准备的。黄维从一个死硬的国民党将领转变为拥护共产党的文史专员,这段历程让人感慨。他拒绝台湾方面的高薪诱惑,选择留在大陆为祖国统一贡献力量,这份觉悟令人敬佩。他的故事告诉我们,一个人的思想可以改变,最重要的是认清历史潮流和人民利益所在。信息来源:光明网《黄维,一个将军的“改造”》网易《1975年,国民党将领黄维被特赦,出狱后拒绝留台,称:我家在大陆》搜狐《黄维被特赦后,台当局许以重金让其赴台遭其拒绝,他事后说出原因》
这是蒋中正带领国军众将领到灵谷寺。正值吃饭时间,蒋中正与众将领席地而坐吃饭。其他

这是蒋中正带领国军众将领到灵谷寺。正值吃饭时间,蒋中正与众将领席地而坐吃饭。其他

这是蒋中正带领国军众将领到灵谷寺。正值吃饭时间,蒋中正与众将领席地而坐吃饭。其他将领都坐在离蒋中正比较远的台阶上吃饭。因为,他们与蒋中正坐在一起感到十分不自在。只有两位军中资历极高的上将陪着蒋中正坐在草地上吃饭。两人中一人是何应钦,另一人是白崇禧。南京灵谷寺对于国军将领意义非凡。说起那次灵谷寺的事,发生在1946年2月18日,蒋中正带几十位高级将领从南京市区出发,先去中山陵谒陵。紫金山南麓那块,空气好,路边松树多,将领们穿军装,步行上台阶,蒋中正走在头里。谒陵完事,转去灵谷寺,那儿是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,碑石上刻满北伐抗日牺牲官兵名字。午饭时间,蒋中正不进寺厅,就在公墓边草坪上吃。他坐草地,侍从给饭盒,简单米饭菜。何应钦坐左边,白崇禧坐右边,三人小圈,吃着聊军务。其他将领像陈诚顾祝同,坐远点台阶上,吃得小心。空气里有饭香土味,他们动作慢,眼神瞄那边。吃到一半,蒋中正讲阵亡官兵事,何应钦白崇禧附和,其他人停下听。半小时结束,起身继续谈修复。灵谷寺公墓是1928年北伐胜后建的,1935年完工,安葬阵亡官兵。1937年抗日前,蒋中正多次开会这儿,布置华东防。南京沦陷时,公墓被毁,碑倒建筑坏。1946年回来,蒋中正管修复,加新碑,祭抗日牺牲者。这地方对国军将领重要,因为它纪念北伐抗日死去的弟兄,提醒大家军人的责任和牺牲。蒋中正去那儿,不光吃饭,还借氛围鼓劲,显示对军队的在意。那些将领坐远,可能是因为蒋中正的权威太大,平时相处有距离感,只有何应钦白崇禧资历老,关系近,才敢陪坐。这反映出国民党军内层级分明,权力集中在少数人手里。修复完,公墓恢复旧样,当纪念地。1949年国民党大陆败,蒋中正撤台湾,建新政权。他搞土地改革,把地分给佃户,收地主地给债券,推农业产。还建水坝公路,抬工业。1950年代,重整军队,设战略顾问,规划防。何应钦去台,当行政院长,协调政务,安置退伍兵,重建机构。后来当顾问,给军事建议,训兵后勤。晚年读历史书,出席活动。白崇禧任战略顾问副主任,定防计划,海峡巡逻情报。1960年代少干活,住台北家,聚旧部忆仗。公墓1949年后变灵谷景区,留无梁殿,寺迁建,供玄奘舍利,游客看塔碑。台湾建忠烈祠,续纪念传统,年祭强化军民连。
1936年,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,在南京下飞机,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,蒋介石却冷漠

1936年,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,在南京下飞机,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,蒋介石却冷漠

1936年,蒋介石在西安脱险后,在南京下飞机,何应钦第一个上去迎接,蒋介石却冷漠的绕开他走到一位老者面前,忍着腰痛,深深的鞠了一躬 何应钦这人,出生在贵州兴义一个普通人家,1890年的事,早年就去日本留学,进了振武学校...
1955年授衔仪式前,周总理看着授衔名单里一位红色特工的名字,犹豫良久,最终还是

1955年授衔仪式前,周总理看着授衔名单里一位红色特工的名字,犹豫良久,最终还是

1955年授衔仪式前,周总理看着授衔名单里一位红色特工的名字,犹豫良久,最终还是征求了他的意见:“你是要上将?还是中将?”那年的中南海怀仁堂,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将星云集的授衔名单上,周恩来总理的钢笔在某页停顿许久,墨迹在“韩练成”三个字旁洇开一小片阴影。这位被称为“隐形将军”的特殊人物,正安静地坐在会场角落,军装口袋里还揣着刚交完党费的收据。三天前他们那次谈话犹在耳边,当总理问他“要上将还是中将”时,这个潜伏蒋介石身边二十年的老特工只是笑了笑,眼角皱纹里藏着半生惊涛骇浪:“比起军衔,我更珍视党员证上那个日期:1950年5月。”时间倒回1927年的西安军营,18岁的西北军连长韩练成攥着刘志丹送他的《共产党宣言》,油墨香混着马厩的草料味。彼时“四一二”的枪声碾碎了入党手续,却碾不灭他心底的火种,直到十五年后重庆的雨夜,他在曾家岩50号见到周恩来,煤油灯将两人的影子投在斑驳的墙面上。那晚没有宣誓仪式,只有一句“你留在敌营更能照亮前路”,从此他成了插在蒋介石心脏最深的刀刃,白天批阅直送蒋介石的绝密战报,深夜用牛奶密写情报,连蒋经国敬茶时喊的那声“师兄”,都成了最危险的掩护。莱芜战役前夕,国民党46军军部的地图前,韩练成用红蓝铅笔“无意”圈出的行军路线,正是送给华东野战军的投名状。当李仙洲兵团5万人马被装进解放军的“口袋阵”,这位“失踪”的军长其实正躲在农家地窖,数着怀表等待合围完成的炮声。战后南京的总统府里,蒋介石拍着他肩膀夸“孤胆英雄”时,大概想不到那些“共军战法分析”的万字报告,字字都是送给毛泽东的军事情报。最讽刺的是孟良崮战役前,正是他建议“74师死守吸引共军主力”,让蒋介石的王牌军成了瓮中之鳖,侍从室高参的皮包里,锁着多少改变战局的手令,就有多少暗潮汹涌的忠诚。1948年深秋,当何应钦的调查档案即将掀开他的真实身份,韩练成穿越封锁线抵达西柏坡。毛泽东握着他布满枪茧的手说:“你一个人能顶三个兵团。”朱德端来的搪瓷缸里,小米粥还冒着热气,那是归队战士才有的接风宴。可谁又知道,这位“败军之将”在国民党参军处的最后三个月,故意把徐州剿总电报压在文件堆最下层,等蒋介石看到时,淮海战役的败局早已注定。授衔仪式前夜,韩练成在总后勤部的台阶上坐了很久,月光照着刚交完的党费存根,按起义将领待遇发的黄金,他分文未取。秘书追出来问是否要重新量体裁上将礼服,他指着旧军装左胸的党员徽章:“这才是最鲜亮的底色。”第二天,当周恩来亲手为他别上中将肩章时,台下将领们不会想到,这个“资历尚浅”的副兵团级军官,早用半生潜伏为百万雄师铺就了胜利之路。固原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,静静躺着韩练成1953年回乡时捐赠的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扉页题着“给新一代追光者”,墨迹已微微晕开。当年放羊娃走过的黄土坡,如今长满了沙棘,像极了这位“隐形将军”的人生,在最贫瘠的土壤里,把根系深深扎向光明。他总说莱芜战役纪念馆那架加拿大望远镜才是最好的勋章,透过它望见的不仅是战场风云,更是一个共产党员最澄澈的初心。
1924年,黄埔军校成立初期,孙中山与三位学校负责人何应钦总教官、蒋介石校长、王

1924年,黄埔军校成立初期,孙中山与三位学校负责人何应钦总教官、蒋介石校长、王

1924年,黄埔军校成立初期,孙中山与三位学校负责人何应钦总教官、蒋介石校长、王柏龄教育部长的合影。1924年,黄埔军校成立初期,孙中山与三位学校负责人何应钦总教官、蒋介石校长、王 来源:美食餐厅攻略 发表时间:2025/08/03...
原来,温碧霞丈夫何祖光是何应钦的孙子,身世显赫呀!但他并没有从政,按理说他们夫妻

原来,温碧霞丈夫何祖光是何应钦的孙子,身世显赫呀!但他并没有从政,按理说他们夫妻

原来,温碧霞丈夫何祖光是何应钦的孙子,身世显赫呀!但他并没有从政,按理说他们夫妻很有钱,为什么不生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呢?富人的思维真是难以理解。如今,他们收养的孩子现在已经长大了,虽说是收养的,但是,他们之间的...
1938年1月19日,在军法会审中,何应钦问韩复榘:“你为何把济南放弃了?韩复

1938年1月19日,在军法会审中,何应钦问韩复榘:“你为何把济南放弃了?韩复

1938年1月19日,在军法会审中,何应钦问韩复榘:“你为何把济南放弃了?韩复榘说:“你们为何不守上海?民国时期,军阀混战是一个显著的历史特征,各路军阀的势力规模差异显著。韩复榘是一个介于大小之间的军阀,他在势力巅峰...
1948年,被软禁在南京的龙云,不想跟着老蒋陪葬,他连着几天盘算脱身之计,可都没

1948年,被软禁在南京的龙云,不想跟着老蒋陪葬,他连着几天盘算脱身之计,可都没

1948年,被软禁在南京的龙云,不想跟着老蒋陪葬,他连着几天盘算脱身之计,可都没有好办法,这天他听广播里说到民航队,突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一条妙计!龙云是谁?简单说,他是云南的大佬,外号“云南王”。年轻时从彝族小伙子一步步爬上来,靠着胆识和手腕,在云南混得风生水起。抗日战争时,他带着云南子弟兵支持国家,功劳不小。可到了1945年,抗战刚结束,蒋介石就坐不住了,觉得龙云这家伙势力太大,留着是个隐患。于是,老蒋使了个调虎离山计,把龙云从云南弄到南京,名义上是“军事参议”,实际上是软禁。到了1948年,国共内战打得火热,蒋介石的国民党眼看着要撑不住了。龙云被困在南京中央路156号的小洋房里,周围全是军统特务盯着,出门一步都难。他不是没试过跑,1946年想去杭州看看,1947年想去上海送女儿留学,可每次都被特务拦下来。门口的便衣、街角的眼线,硬闯是没戏的,偷偷溜走也行不通。龙云心里明白,再不跑,可能就得跟老蒋一块儿栽了。那段时间,龙云天天琢磨怎么脱身。他不是没想法,可每次一推敲就觉得不靠谱。硬拼肯定不行,特务人多势众;找人帮忙吧,又怕走漏风声。正当他快要死心的时候,机会来了。那天早上,他坐在客厅里,手里端着杯茶,耳朵听着收音机。广播里提到陈纳德的民航公司正在搞运输,龙云一愣,脑子里像点了灯似的。陈纳德这名字对他不陌生。抗战时,陈纳德带着飞虎队在昆明打鬼子,龙云跟他搭上线,关系铁得很。龙云还特意把昆明到机场的路叫“陈纳德路”,够意思吧。现在陈纳德在上海搞民航公司,龙云心想,这不就是个突破口吗?他立马找来秘书刘宗岳,交代他去上海联系陈纳德。几天后,刘宗岳回来,说陈纳德愿意帮忙,飞机没问题,但龙云得自己到南京大较场机场。这下问题来了,怎么到机场?特务盯得死死的,龙云总不能长翅膀飞过去。他左思右想,决定玩一手大胆的。他找了个跟自己长得差不多的流浪汉,穿上自己的衣服,学着自己的走路姿势,在上海露面,引开特务的注意。另一边,他自己装成老太太,由老婆顾映秋扶着,混在人群里溜出去。计划挺冒险,但龙云干了。他手下的人在南京街头找了个破衣烂衫的流浪汉,给他套上龙云的长袍和帽子,教他走路带点架势。1948年12月8日傍晚,天一擦黑,这替身在上海街头晃悠,果然把特务勾过去了。与此同时,龙云裹上旧围巾,佝偻着背,装成老太太,顾映秋搀着他,低调地出了门。夜色掩护下,他们摸到大较场机场,上了陈纳德的C-47运输机。飞机轰隆隆起飞,先到上海,再转广州,最后坐火车到了香港。这一跑,龙云彻底摆脱了老蒋的控制。到了香港,他没闲着。第二天,也就是12月9日,他加入了国民党革命委员会,当上中央委员。他多次发文骂蒋介石,说他发动内战害国害民,还公开支持共产党。他还联系云南的表弟卢汉,劝他看清形势,带滇军起义。1949年4月11日,他在香港开记者会,公布给李宗仁和何应钦的信,跟蒋介石彻底翻脸。8月13日,他跟黄绍竑等44人发声明,拥护共产党领导。到了12月9日,卢汉在昆明起义,云南和平解放,龙云没少出力。1949年9月,龙云应邀去北京,参加新中国成立前的政协会议,当了特邀代表。10月1日开国大典,他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。1950年1月,他从香港辗转到北京,担任了好几个要职,比如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、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、西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,忙着新中国初期的建设,尤其在西南地区帮了不少忙。后来几年,龙云仕途还算顺。1954年,他当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常委,1956年又成了民革中央副主席。可惜好景不长,1957年反右运动,他被错划成“右派”,1958年丢了副主席的位子。1959年,他恢复了政协常委身份,算是有点安慰。1962年6月27日,龙云突发心梗,在北京去世,77岁。1980年,中央给他平反,肯定了他反蒋、抗日和新中国建设上的贡献。龙云这辈子,真挺传奇。从云南山里的彝族小伙,到“云南王”,再到南京被软禁,最后靠脑子和胆子跑出去,还在新中国干出一番事业。他这人,没啥好美化的,该咋样就咋样,但你不得不说,他那股子机灵劲儿和闯劲儿,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。